紀錄一下本週學習狀況(因為不可能週週那麼勤勞):

Statistics
小考50題真是寫的心慌慌,因為湯瑪士一下說慢慢寫、講完沒多久就問說寫完沒? 他說還剩三分鐘的時候,我真的是腦袋一片空白,完全無法思考,浪費了我一分鐘時間恢復理智,就像薇薇安說的,好像回到以前考數學的感覺,有時候那種寫不出來的無助感是很殘酷的,是非題應該是全天下最難的題目,老師說用直覺寫就對了,問題是我們的直覺建築在很不穩固的background knowledge之上,搖搖欲墜...平均70-80是老師樂觀的想像,不知道他用哪套程式跑出來的統計。考完小考沒有什麼休息時間,Z-score, Z-distribution, X2, t, F...blablabla 套句Fendi的慣用語:「花特?」米奇也說這東西我們一定很難理解,因為都沒接觸過,"熊熊"要搞清楚是有點難,我們都被當數學小天才來教了,一切都很fuzzy...


Teaching Reading
三篇paper我念了兩篇,而且都是老師的研究,原本以為很容易懂的東西,有統計來插一腳就變得很驚人,ANOVA, ANCOVA, 有P,F, df也登場,不知道甚麼時候才會真的懂得其中的涵意,然後自己會應用,我也很懷疑,可是要念paper做研究,好像逃不了,遲早都是要面對。這禮拜的主題是Text Factors,講了不少關於rhetorical conventions的內容,中文的修辭結構對我來說變的很陌生,本人幾乎已經寫不出「起承轉合」的文章,非常慚愧,不過究竟rhetorical conventions會不會影響理解,我也還抱持著懷疑態度,但是不可否認,每一種語言都有屬於自己的表達方式,如果真的想學好,就「入境隨俗」吧(請原諒我用如此拙劣的描述法) 講個題外話,家教學生跟我說現在牛仔褲要念牛「ㄗˇ」褲,是怎麼一回事? 小小說骰子變「ㄊㄡˊ」子,約翰還是芬蒂說學校要念「ㄒㄧㄠˊ」校,為何要這樣整小孩? 還是整家長我也搞不清楚,有可能爸爸媽媽小時候曾經是字音字形比賽冠軍,結果小孩都不相信,因為學校老師不是這樣教! 是誰是「ㄕㄨㄟˊ」搞的鬼?? 不過這至少可以再度證明一件事:Language is constantly changing. Maybe there's nothing wrong about languages.


Testing
Test Developments對要當老師的人來說是非常實用的,但如果要很精確地執行每一個環節,並不是很容易,從stating problems, specifications based on test purposes, writing and moderating items,到trialling (這是其中覺得最難實行的步驟之一)...blablabla,大型指標性考試當然一定要有這樣的程序以確保validity & reliability,但老實說坊間出版的考題只提供練習,並未顧及到這麼多層面,連學校的段考也不一定能做到這樣,可是我們還是一定要有正確的觀念,最適合學生的考試還是需要老師多花心力自己設計。考試的問題很多,我們不想被考試牽著走,不想為了考試而讀書、不想為了考試而學習,但考試也未必都讓人那麼沉重,既然躲不掉考試,就好好利用它,好讓positive backwash發酵吧(講的好像有志青年一樣)


Academic Writing
我發現自己以前從來沒有注意過這種Aademic Writing的細節,看著paper很容易就覺得寫得好是理所當然,寫的不好的只會覺得念起來不順,也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? 想不到每個主題下都有自己表現的撇步:為什麼要用某種時態? 為什麼要從general到specific?怎麼從specific再到general? Introduction, Literature Review, Methodology, Results, Discussion...全都大有學問,突然覺得應該來總複習一下(可能只是說說)。這學期從Data Commentary學起,老師開始要求寫learning journal,所以為了複習學到的東西,必須去paper裡找證據,但是很free的方式有時候反而不好找方向寫,跟想論文題目一樣...



每次到週末就好想放空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luespi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