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色巨塔官網
蔡岳勳*于小慧
採訪/誠品好讀編輯室
整理/張嘉容
二○○一年,蔡岳勳因為《流星花園》一炮而紅,他捧紅了F4,摘下當年金鐘獎最佳導演,掀起本土偶像劇拍攝風潮,也為台灣電視劇打開亞洲華人電視劇市場。當時片約不斷的他,卻推辭了眾多商業片高片酬的邀約,一心籌備理想中的「新趨勢劇」。○三年,蔡岳勳家族總動員共同製拍《名揚四海》,然該劇叫好不叫座,讓公司賠掉一百多萬。
○四年,蔡岳勳團隊重新出發,開拍《白色巨塔》。橫跨兩年籌備拍攝時間,這一次,他們想帶給台灣觀眾什麼樣的戲劇理想?
第三代霸主的準備動作
從籌備到殺青,橫跨兩年時間,《白色巨塔》的製作經費從原本每集一百五十萬、總共兩千多萬的預算,一路飆漲到每集四百萬、總經費八千萬元,創下台灣電視劇製作史上新高。
導演蔡岳勳、製作于小慧這一對夫妻檔,為這部電視影集投入的金錢與心力相當可觀,值得觀察的是,他們不想只做迎合收視率、譁眾取寵的戲劇,也不只是高唱戲劇理想,他們試圖為台灣的戲劇出路找到新的可能性。
「在亞洲的戲劇環境中,第一代的霸主是日本,第二代是韓國,而日本正在式微,韓國正在崛起,只要熬得住,我們便有機會成為亞洲第三代霸主」,于小慧分析這幾年的趨勢,「第三代的霸主會是台灣或大陸。」
《流星花園》的成功經驗,奠定了兩人開拓亞洲華人電視市場的概念和決心。然而三年前,蔡岳勳的《名揚四海》叫好不叫座,夫妻倆人本來心灰意懶,但卻在簽書會巡迴宣傳時,發現自己擁有好多收視率顯示不出來的觀眾群,許多人對他們說的一句話是:「謝謝」。他們因此並未氣餒,《白色巨塔》就是兩人繼續朝向這個願景努力的下一部作品。在劇本的選取改編、演員的訓練、場景道具的搭配,處處可見用心。
小說改編搬上螢幕
這次的改編,前十五集仍以原著裡醫界的權力鬥爭為主,「但因原著的收尾讓人感到絕望而沒有希望」,蔡岳勳解釋,編劇另外增加後面十集的篇幅,「以呈現我們一直想講的人的關懷:生命、愛情、親情。」
此外,角色的性格與愛情戲的比重,也做了調整,「小說主角蘇怡華醫師(言承旭飾演)有點過度隨波逐流。他是技術很好的一般醫生,但戲劇裡我們必須先讓他成為『技術很好的可愛醫生』,觀眾才會喜歡他,才能循著我們希望觀眾走的路線,去看白色巨塔裡的權力鬥爭和生命循環是什麼」,于小慧解釋。
蘇怡華的個性和愛情觀,是改編過程中是爭論最多的部分。他們花了許多時間與編劇小組溝通,兩人都覺得「這個角色太被動,會有詮釋上的困難,不容易滿足商業電視劇的需要」。因此他們邀請言承旭演出這個角色,較原著更加年輕,也賦予他更單純、主動的性格,唯獨他在面對愛情時,才變得優柔寡斷。
而大多數電視劇的最大賣點──愛情戲,也在劇本中被加強,「小說裡提供的愛情元素並不完整,愛情要神話,主角愛到死去活來,才會好看」,于小慧不諱言。至於對愛情的詮釋,蔡岳勳則堅持結合自己的戲劇理想,希望讓結局為觀眾帶來多一點領悟:「蘇怡華因為不夠果決、優柔寡斷而失去女主角關欣;當他失去她時他還是會受到打擊,但我們會讓他學會『什麼是身邊最重要的事』,讓他領悟──他不能再失去,再失去就會什麼都沒有。戲劇本來就是讓人作夢,給人希望的力量,最少也要給一點點。」
「所以我們結合了『鬥爭神話』與『愛情神話』兩造元素,去創造出台灣電視劇的白色巨塔」,她說。
循循善誘的導演功夫
在和各部門的工作上,蔡岳勳表示,這次最大的功課,就是釋放更多的空間,博采所長,尤其是編劇和演員,比方戴立忍是蔡岳勳等了一年才等到的演員,「戴立忍編、導、演的經驗都很強,所以我開放空間讓他提供意見,我只要守住基本軸線,就會得到更多。我學著把某些東西打得更開,提供我的想法需求和軸線,讓他們自己長出他們的東西來。」
蔡岳勳脾氣溫和,不喜歡說重話,更不想像傳統老導演那樣,隨便罵人,「因為他以前受過傷害」,于小慧打趣說。蔡岳勳解釋,他希望製造安全的表演空間,好讓演員在放鬆的狀態下自由發揮創造力。
在台灣的戲劇環境中,一位電視劇導演究竟需要具備什麼樣的基本條件?
蔡岳勳想了想,說出和天賦與技術無關的答案:「工作誠意」。「導演負責創作的中心點,不論技術再強、概念再飽,如果缺乏工作跟創作的誠意和意念,不可能拍出感動人的東西」,他強調,「你可以沒有經驗,但是一定要有那個心。而且誠意是支撐你能否做下去的主要原因──你願不願意站在那裡承受所有人的痛苦?你願不願意帶著所有人解決所有的問題?關乎這件事,你的價值觀在哪裡?」
蔡岳勳認為,諸如美學修養,對人性的了解、情感的洞悉、時事的掌握等等,都只是技術性的修煉,而這牽涉到每個導演擅長的不同,「動作戲導演未必會拍愛情戲,不管想學什麼,去專精那一面就好,但重點是你要有工作誠意站在那裡,有自己的價值觀才能撐在那裡。」
于小慧表示,其實在偶像劇成功之後,大陸就曾多次接觸邀他過去執導,但他不急,培養製作團隊的實力才是首要工作,「有了口碑和票房的保證,蔡岳勳接著才會考慮跨海發展──他要帶著自己的製作團隊去談國際合作」。
《白色巨塔》自籌拍以來,引起了國內外廣泛的注意,海外版權的販售進行相當順利,不但在日本創下了台灣電視劇有史以來的最高價,大陸、東南亞、加上美加地區都有佳績,據稱「八千萬元的製作成本已經回收」。
這個年輕製作團隊的堅持,似乎證明了:即使面對亞洲影視圈的激烈競爭,台灣戲劇產業只要有心,無需妄自菲薄,亦不需自限於有限的本地市場。
但求完美 追求品質
說起改編拍攝《白色巨塔》的緣起,于小慧是第一個積極牽線的人。原來,她一直是侯文詠的忠實讀者,加上她很早就知道蔡岳勳想要拍攝醫學題材,因此當初中視購買白劇版權的消息披露後,于小慧在第一時間就慫恿蔡岳勳拿起電話爭取。
其實,蔡岳勳很年輕時就敏感於人的病苦脆弱。他和母親常生病,看多了醫院的人生百態,有一次他接觸到王溢嘉《實習醫師手記》,從中他第一次跳脫病患及病患家屬的角度,以醫生的觀點來感受和思考,赫然發現,「原來在疾病與死亡面前,所有人一樣無助」。
蔡岳勳回憶,從那時候開始,他了解到「生命是個充滿挑戰的地方」,而醫院正是無法逃避,不會讓你忘記,「可以看見生命另一種面貌的地方」。蔡岳勳暗中下定決心,有一天,他要拍出「有娛樂性,但不一定說教或恐嚇的醫學片。」 《白色巨塔》的改編,給了他實現夢想的機會。
拍攝此劇,蔡岳勳心裡的目標是《急診室的春天》(ER),期許自己也能在螢光幕上重建「真實」的醫院,而不僅只是做為情節的背景。
開拍之後,蔡岳勳才知道自己的挑戰有多艱難。首先是場地的租借,然後是道具的準備,還有必須為一干演員提供醫學的基礎訓練課程,常常都是一邊做,一邊學。過程中,日本相當關切這部同名戲劇的製作,曾有電視台組團二十餘人來台做現場採訪,也為劇組帶來不小壓力。
「我覺得自己在參加賽跑,在這場競賽裡追得好辛苦,歐美的電視劇的成績,原來是我們踮了腳也看不到背影在哪裡」,他不無遺憾,「《急診室的春天》那種場面與水準,還不是我們現在技術能力作得到的」。
然而這樣的比較,卻也是他自我要求、不斷進步的動力,「明明就有二十個問題在畫面裡,怎麼可以就這樣讓它過了?」他嚴格要求的,不只是醫療場景與技術的擬真,對於每一個畫面的經營,據說也已到達「自虐虐人」的地步,而創下多項紀錄──劇中最貴的一個畫面價值五十萬,就是醫院大廳的場景,劇組租借了南港軟體科學園區的大樓,于小慧打趣,「我們搭建出超越台灣環境二十年、滿足導演美學要求的醫院大廳;五十個臨時演員演出一個總統蒞臨的畫面,當所有的機器打開,五十萬元瞬間就這樣化為烏有」。又例如,只是拍個小車站,導演吩咐製作人「車站要在半山腰,還要看得到山頭」,劇組只好坐火車環遊寶島,四處尋找導演心目中夢幻的火車站。
又如某次拍一個街景,蔡岳勳堅持調借電影專用的燈具達到畫面需求,「燈具借來時,上面布滿灰塵──現在連電影都很少用到這樣的規格!」于小慧說。也因對完美的高標要求,製作經費足足比預期多四倍。
令人意外的是,《白色巨塔》雖尚未播映,海外版權卻已紛紛順利賣出,這似乎證明了亞洲的確有這樣的市場需求存在,「我現在想要做的就是市場利益,而不只是想拍得獎的東西。因為我希望把市場做開來,打開市場後,想說什麼都可以,而不會困在那裡」,蔡岳勳說明他製作的立場。
蔡岳勳:不要讓台灣變成地方性電視台
眼見日劇、韓劇入侵全亞洲,發揮強大的文化影響力和市場吸金力,蔡岳勳批評,主政者心中,始終不改「電視不是文化事業而是娛樂事業,電視人不是文化人是娛樂人」的片面觀念,文化政策不圖改進,多年不變的錯誤教育方針,導致目前台灣影視人才的嚴重斷層。
他批評,目前公共電視、輔導金、優良劇本選拔等獎掖、鼓勵出來的人才,都與市場性脫節,學校教育也無意訓練學生的作戰能力,於是「很多學生學的東西沒有辦法實際化,沒有辦法打仗,永遠在想一些冠冕堂皇的東西,一進入市場就全掛。」
眼見人才斷層的危機,蔡岳勳認為,如果政府再不改變現有的觀念,「所有的培訓就都是教條」。于小慧則建議,在基礎理論的教學外,至少應該讓學生最後一年到業界實習,「紮實地丟到環境裡,知道什麼叫做血淋淋的競爭」。
蔡岳勳也希望政府思考「商業」和「藝術」的定義,「政府在支持的時候只會說,拍個好戲來看看,但所謂的好戲是什麼?藝術電影、藝術電視當然需要存在,但不能是唯一主流。當所謂的主流是沒有人要看、沒有商業力的東西,市場就會瓦解,只會剩下次級品。台灣電影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毀滅掉的,現在一年剩十部電影,要救都很難。」
他建議,首要之務是盡快由專業人制定政策,而不是官方隨意作主,「主事者的認知必須先做調整,才能培養出可以『實際作戰』的人才,而非和環境完全脫節、把台灣帶進所謂『純藝術創作世界』的創作者。」
面對這十年來台灣電視劇急劇萎縮,蔡岳勳感嘆,「整個市場上做戲的人沒有誠意、沒有目標性」,因此成本、環境和市場越來越萎縮,「過去台灣電視從一集一百八十萬的製作費退到一百六十萬,再退到一百二十萬;到現在,某電視台公訂價,八點檔的製作費剩下一分鐘一萬。」
他分析,這都是因為台灣人只注重「收視率」的短視性格,導致「創作誠意」消失。收視率倒果為因地主導了戲劇製作,「這就是為什麼台灣十年以來,沒有認認真真拍過幾齣所謂的大戲。」
蔡岳勳並不認為這只是媒體該關心的事,政府更應該要想辦法,「希望大家以『亞洲環境』 來看待台灣市場,千萬不要讓台灣變成地方性的電視台!政府、教育單位、製作單位電視台,大家一起來面對」,他懇切表示。
留言列表